比特币算力全球化的意义
比特币
算力全球化的意义
李旺剑
序言
近期币市可谓暴涨暴跌,政策如同暴风骤雨。自上一轮牛市后,市场经历了三年多的熊市,正当一部分区块链从业者偃旗息鼓之时,新一轮牛市在2020年尾悄然来袭,那些顶住了寒冬的区块链企业和从业人员成为了这轮牛市最初的受益者,随着币市的水涨船高,新一轮的牛市曲线又吸引了一波参与者,进而将比特币价格推向新高。这一次相比上一波牛市来得更猛烈,因为上一波牛市,对参与者还存在一定门槛,很多人还无法搞懂什么是比特币什么是区块链,然而在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后,区块链、比特币早已变得耳熟能详,所以这一次参与者更容易短时间内涌入进来,形成更陡的K线走势。
这里笔者想从算力和共识角度来和大家一起窥见一些本质,以便大家能更理性地看待市场及行情,同时也能更清醒地参与到这个领域中来。
一、算力已偏离去中心化轨道
去年(2020)以来,比特币全球算力大幅上涨,高峰达到180E,虽然随着电力供应、政策调整、币市行情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有所波动,但自2016年减半增发以来,比特币的算力大概增长到原来的80倍左右。这种巨大的算力增长表明矿工非常看好比特币的未来价值,同时也客观反应了供需关系,比特币算力会随着供应链减少而持续增长,当然币价也必然增长,这种宏观基本面在未来几年基本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
但我们不难发现,算力在矿池的推动下,朝着越来越集中的方向发展;而挖矿供应链的区域集中化也增强了算力中心化分布。宏观来说,这种总体趋势其实对于比特币,甚至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1.1算力矿池化
比特币的算力目前基本都集中在矿池,散户很难绕过矿池获得挖矿红利,而众所周知,每家矿池背后都有传统机构和资本的影子;而矿池生态本身也比较聚集,根据数据统计,前五大矿池基本聚集了全网70%的算力。如此,实际上相当于矿池在Token发行端已经一定程度上中心化。
如下图所示,为矿池份额统计分布图:
数据来源:btc.com (统计截至到2021-05-28)
目前比特币网络的前十矿池算力统计如下图所示:
数据来源:btc.com (统计截至到2021-05-28)
不难看出,前十大矿池占总算力超过90%,这种市场状态差不多处于绝对垄断状态。矿池列表中,不少耳熟能详,如火币、币安、蚂蚁等,有的有中心化交易所的影子,有的有矿机制造厂商的影子。这种中心化把持算力的状况将会恶化算力离散分布状态,出现极端操控情况,比如最极端情况就是主网分叉,分叉带给行业参与者巨大不确定性,给Token的价值带来最剧烈的冲击。而历史上的分叉都有很大程度体现矿池的意愿,而非矿工真实意愿,这和比特币不可篡改、全网共治的理念是相背离的。
1.2算力区域化
目前全球算力分布在区域上是极其不均衡的,据剑桥大学新兴金融中心(CCAF)2020年5月发布的一份比特币挖矿算力分布图显示:比特币的挖矿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国国内,约占到了全球的三分之二,占全网算力的65%以上(顶峰时期甚至达到80%);第二名美国占7.24%,第三名俄罗斯占6.90%;第四名哈萨克斯坦占6.17%;第五名马来西亚占4.33%;第六名伊朗占3.82%。其它国家占全网算力均不超过1%。如下图所示。
比特币全球算力分布图(来源:CCAF)
与地域强耦合的是国家/地区政治政策,算力在地域的高度集中导致行业对部分地区政策依赖度提升,从区块链去中心化角度来说,是弱化了其“扁平度”,降低了全网的稳定性。比如,如果几个国家从政策层面联合封锁比特币算力,那么比特币网络将受到重创。
所以说,无论是算力的矿池化,还是算力的区域化,本质上在弱化比特币去中心化理念,不利于比特币长远发展。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中国国内某些阴谋论观点,说比特币掌控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里,其实是毫无根据的。从算力统计上来说,与其说是被美国控制,不如说是被中国控制。
1.3短期政策
随着币市水涨船高,累计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中国政府出于对广大个人投资者的保护,陆续出台政策,很大程度给火热行情降温,整个币市行情直转急下,形成新的过山车行情,整体趋势向下。
2021年5月18日晚间,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联合发布关于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公告,公告要求,金融机构、支付机构等会员单位要切实增强社会责任,不得用虚拟货币为产品和服务定价,不得承保与虚拟货币相关的保险业务或将虚拟货币纳入保险责任范围,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其他与虚拟货币相关的服务。同时,开展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及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业务、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代币发行融资以及虚拟货币衍生品交易等相关交易活动,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并涉嫌非法集资、非法发行证券、非法发售代币票券等犯罪活动。
5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会议明确提出,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金融委召开第五十一次会议指出,要坚决防控金融风险。坚持底线思维,加强金融风险全方位扫描预警,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着力降低信用风险,强化平台企业金融活动监管,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坚决防范个体风险向社会领域传递。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金融委首次提出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
但紧接着,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发改高技〔2021〕709号,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布局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启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构建国家算力网络体系。
通过中国政府以上一列操作不难看出,总体原则还是对“币”强监管,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同时延续对区块链技术的支持政策,通过顶层设计,梳理国家工程,驱动区块链技术脱虚向实,尤其是“算力”一词,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在新一轮监管政策陆续出台影响下,中心化交易所提供的期货交易、出入金等方面受到直接影响;挖矿产业链也收到较大冲击,短期内对币市起到了很好的“降节奏”作用,有效抑制了盲目投资需求,大大提升了币市投资的理性思考。从长期来看,其实有利于行业发展。在每一次回归理性时,我们会多一些思考,什么才是本质——去中心化。
二、PoW仍然是最公平的分配机制
2.1PoW的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
比特币的来由笔者在《区块链技术场景实践》一书中已经全面阐述,是经过长时间的自由意志主义及电子货币理论发展演绎,叠加上超过40年的电子密码学发展、不断试验后的结果,而PoW共识算法是其中最具价值的知识沉淀产物之一,比特币之前的电子货币都已经失败,如1990年David Chaum发明的ECash就因为共识机制设计不足而不了了之。
PoW利用全网算力来增强电子货币网络的健壮性、提升电子货币发行的信用度,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中本聪只是履行了历史使命而已。与其说是中本聪创造了PoW和比特币,不如说是历史选择了PoW和比特币。
自2009年初第一个比特币区块产生以来,比特币网络已经经历超过十一个春秋,经历过多次分叉、政策监管,但其主网仍然屹立不倒,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内核——PoW共识算法。以至于目前我们看到的可以说PoW无可替代。
即使众多业内人士分析PoW有各种弊端和不足,例如耗电、通缩等,但是就目前看是经过时间最久、最安全、最去中心化的共识机制,其它的衍生发展出来的共识机制,虽然能解决耗电的问题,但也都或多或少存在其它问题。比如PoS,主要问题在于恶意攻击没有成本,以及马太效应(Token越多的人,获得记账权的概率越大,从而导致币更多);又如DPoS、DBFT等选举类的共识,主要问题在于非去中心化,而是弱中心化的机制,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Token会越来越集中到记账节点手里,共识机制就会失效;再如Ripple Consensus等,主要还是安全性问题以及去中心化程度不够,最终演变为中心化决策;新出来的时间空间证明(PoST),也面临P盘成本高昂、竞争壁垒过低等原因导致矿力竞赛,冲击存储市场等弊端亟需解决。毫不夸张地说,目前PoW仍然无可替代。
从系统健壮性来说,PoW目前仍然是最抗外部攻击的。我们简单来对比PoW与PoS。PoS是目前除PoW外拥有最大“群众基础”的算法,比如以太坊项目就有计划切换到该共识算法,以提升其吞吐量。
以比特币为例的典型PoW算法下,如果外部想要攻击网络,除了获取足够的HashRate外,别无选择,即攻击者必须要获得足够的计算能力,没有计算机处理能力之外的其他选择。而计算能力只有计算机才能提供,围绕算力的获取可做的文章只有加强获得算力能力本身,所以有GPU矿机、ASIC芯片,但无论如何加强,并没有改变算力获取范式,人们获得基础设施的门槛是一致的,计算机、矿机在全球范围基本都能获取并部署,因此这种算力分布离散度不是简单可以个人、企业、机构甚至单个国家/组织可以垄断的,想要形成算力垄断从经济成本上就大到几乎不可能去投入,甚至还有地缘政策等其他因素,可以说基本不可能实现。
PoS则不然,股权证明的直接算力是Token。Token其实代表的是资本,资本天生逐利。那么当恶意攻击者可选择垄断算力的方式就多了,比如直接购买、分红机制等。比如恶意攻击者提供一定的周期利率回报,就这一点就可以垄断足够多的Token。假设本地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年化4%,而Token的年化利率为8%,相差一倍,资本将很快聚集到Token上,这样攻击者就有足够算力去发动攻击。
那么,有人提出挑战,Token持有者都很聪明,不会那么容易信任攻击者。事实上攻击方已有可用的通用信任机制——智能合约,目前的大部分DeFi项目都是通过该机制实现的。周期质押模型可以高可信地在网络上公开处理,看起来是完全可信的,到期后即可取回本金Token,所以这种机制下对Token持有者是可信环境下受益的,没有理由不去执行,质押过程、智能合约逻辑创造者不会告诉你质押合约动机,也许攻击者就隐藏其中,所以这种攻击是潜移默化的发生的,Token持有者并不知道对方会拿质押Token做什么。而技术上,Token的转移是非常高效的,秒级时间内可以让Token从全球范围内聚集到一个地方(地址),这种效率在负面方向上是非常可怕的,对恶意攻击者来说,远比从各个地方搬迁矿机(PoW机制下的算力归集)来得快。
2.2PoW耗电问题辨证看
在笔者看来,仅仅凭能耗问题来攻击比特币和PoW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如果把比特币当作货币来看待,比特币网络就是一种全球发行货币的基础设施。那么比特币网络通过PoW共识算法解决了传统发行、交易、支付、清结算机构的全部功能。这么来思考,你还会觉得其能耗高吗?
想想传统银行从央行发行、商业银行收单支付、同业拆借、清结算、跨境电汇要消耗多少系统、电力、人力?
有人粗略统计仅仅银行信息系统的耗电量每年就是比特币网络的数十倍;再加上系统开发建设,传统银行一套最精简的系统都需要千万人民币级开发成本;加上各个岗位人力成本、审计成本、法务成本更是天文数字。
其次,PoW虽然耗电,但是也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产能过剩的解决办法。
四川甘孜州、雅安这些水电充沛,又难以运送出去的地区,建设“矿厂”成为数字资产挖掘、区块链产业园区等绿色产业建设的最佳选择,既有效利用的水电清洁能源,又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解决部分就业,其实也是非常好的一个协同机制。
去年5月份,四川公布首批“水电消纳示范企业”,多家矿场在列。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把电能从西部运输到东部的成本有多高,不言而喻,还有衰减损耗;而如果在西部将电能就地转化为数字资产,可以说零成本输送到东部地区,购买能源。
所以说耗能并非完全坏事,看我们如何运用而已,发挥得好,可能成为有优势的一个特性。
最后,电力是未来能源趋势,可再生,用电取代人工可能是最环保的方式。绿色环保成为全球共识已是20多年的历史了,全球节能减碳正付诸行动,清洁能源属于重中之重。比如新能源汽车,目前95%以上的新能源汽车普遍采用电能。对于中国来说,光伏发电、风电、水电供应量非常之大,利用电能取代非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不争事实。比特币网络通过PoW正是履行了这一点,从货币角度来看,比特币网络新建了一套金融设施,机器共识、认证过程取代诸多线下人工、设备投入,节省了大量成本;从资产角度来看,比特币网络新建了一套效率极高、完全自主可控的资产保管机制,对于资产持有人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2.3PoW仍然是最好的去中心化共识算法
尽管有针对PoW共识算法的专用ASIC矿机、聚集海量算力的矿池机制,但丝毫不影响PoW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
首先,从设计初衷来说,只有比特币从设计源头就将去中心化作为首要建设目标,以满足电子货币的高可信、高可靠要求,其唯一目标是为了承载电子货币的发行、交易;而后来项目都过分强调“实用性”,不同程度实现了不完全去中心化的控制机制,承载了太多功能,比如EOS项目,设计初衷蓝图很大,要实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模式革新,必须要在性能、容量上有突破,而这一点和中心化在某种程度上是相违背的,所以不得不采用DPOS机制,间接减少单次共识的参与方数量。这种设计不可谓不先进,但从去中心化角度来说,无疑在开历史倒车。
从这点来说,PoW至今无人能出其右。至今为止,还未看到有更好的机制保证去中心化程度足够高、系统足够稳定可靠、自治空间足够丰富,真正的让技术实现了人们难以逾越的信用传递过程。
其次,在技术机制上,PoW机制彻底杜绝了人工参与,所有的东西都是基于数学逻辑、基于矿机的,以此发行的比特币的价格也直接和算力成本紧密关联在一起,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纯粹、非常优秀的设计;
人们往往忽略了PoW的设计简单哲学,我们看到比特币网络这么么多年来,从来没出过任何问题,只要你有矿机你就可以参与,正是因为其足够简洁的模型逻辑,保证了其超高的可靠性,就如同目前电动车故障率普遍高于传统车型一样,功能越复杂越容易出问题。
不得不提的是,如日中天的以太坊也迫于对DeFi生态的支持,想要从PoW切换升级到PoS,这种切换其实也充满不确定性,能否达到预期其实仍属未知之数。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PoW和比特币的出现带有很少功利心,甚至零功利性质。朋克社区最初都是从技术维度革新,出于社区自发共识,想要通过技术创造和革新一些传统难以跨越的东西,比如货币定量发行、无中心化发行等,基本没有去讨论比特币如何做市、盈利的问题。后来各种项目基本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完全出于技术创新去做一个项目,基本都摆脱不了资本的影子。
所以,PoW机制,至少最近50年内,我们有理由相信其一定会有更大的市场,比特币作为最初的原生代币,也一定会大放异彩,迎来一个又一个高峰。
2.4PoW仍有最完整公平的投入产出比
基于PoW的币种并非只有比特币,ETH、BCH、LTC都是基于PoW,到目前为止都是比较稳定的,其重要原因之一是PoW机制下挖矿收益的经济模型堪称完美,保证了矿工参与的积极性。相比之下,PoS及其变种共识算法下的投入产出就逊色很多。所以目前挖矿市场90%以上投入仍然是PoW币种的挖矿,其次硬盘(IPFS、CHIA)挖矿占了一小部分市场。
以下是目前市场上前十位PoW算法币种挖矿收益粗略统计:
数据来源:wk588.com
不难发现,目前投入挖矿的主流资源仍然聚集在比特币为首的少数币种,投入产出比也能说明问题,以PoW驱动的比特币仍然产出较高;相比之下,IPFS矿机挖矿投入产出比逊色很多,在熊市时众多“矿场”甚至沦为硬盘回收商、倒卖商。
以下是目前市场前十显卡挖矿收益粗略的对比:
数据来源:wk588.com
通过数据可以简单分析得出,显卡挖矿基本都在5个月内回本,所以整体来说盈利空间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这也是在实体经济不景气时,“挖矿”产业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
尽管有各种技术人员、机构研究比特币机制,有专业的矿池、矿机出现,但总体来说,PoW的投入——产出逻辑没有被打破,足以见得这种机制底层的稳固性和合理性,所以说PoW仍然是目前最为公平的分配机制。而相比之下其他的证明类算法想用其他更合理的投入取代PoW的电力消耗,比如磁盘空间、资本,都弊大于利,公平性上、效率上都无法更优化。比如IPFS的空间挖矿,背后其实牺牲的是硬盘资源,硬盘背后涉及一个供应链,可想而知,这种共识方式在投入产出模型效率上无法和PoW相提并论,因为PoW可以理解为只有电力投入,电力的获取方式有更多选择,如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生质能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等众多环保节能方式。
三、本次短期监管属于再造算力去中心化
数字货币市场萌芽于朋克社区,而比特币自第一个区块挖出之日起,便面临政策影响,也有从技术上做出相应的设计,节点一开始就是全球分布式分散部署的,虽然国家政策短期内会对市场有冲击,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其生命力,周期性的政策调整其实是有利于市场整体理性向上的。
最初中国国内西部偏远地区的一些“矿厂”形态就是在水电厂旁搭个简陋的房子,摆几台矿机,插上网线,启动电源即可持续工作,没有IDC标准,没有消防、温湿管理,极其粗暴。上一轮持续监管整顿下,西北部地区(四川、云南、贵州、内蒙等)挖矿产业得到更规范治理,从基础设施到人员组织管理都得到提升,有的地方甚至通过“挖矿”产业,提升到区块链产业园区建设层面,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和经济效益,还顺带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所以说监管政策让整个行业更良性的发展,且能够形成较好产业链,形成经济宏观层面的带动作用。而在“94”政策下,交易生态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模式上通过社区自治式作出了顺应市场的调整,出现了以稳定币为基础的新型交易模式,更大程度激活了市场,市场的交易量、市场总体单价不降反升。
区块链行业的分布式特性决定着单个国家的政策监管不能够影响全局业态,因此中国政府本次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从交易到挖矿,从宏观上讲,清理比特币挖矿将在国家维度上让算力去中心化,可以让比特币系统更加强大,在国家政治层面的反脆弱性的能力更强,交易端去泡沫、去杠杆(合约交易)将进一步促进去中心化交易所、去中心化期货交易发展。
总体来说,挖矿产业将走向专业化与合规化,行业发展的蛮荒时代已经过去,且呈现头部效应、集约效应,众多建设规模不达标实力差的中小矿场、制造厂商会被淘汰。虽然会导致全球算力在短时间内出现下降,但长期来说更加专业、规范的供应链,更加先进的制造工艺、设备及最后的成品矿机,会使比特币全球算力持续增加,而且越来越集中化。从宏观全局来说,全球算力在未来还会持续地增长,只要挖矿成本大部分时间低于二级市场价格,矿工就有动力投入。对于部分市场从业者来说,只要挖矿生产出的收益可以部分对抗数字货币本身价格的风险,而矿机、产币价格双重上涨就可能获得更可观的超额收益。
政策影响下,矿企出海不可避免。现在也确实有不少有实力的中国矿业企业已经在走出去,比如比特大陆今年6月与一家美国大型矿场签订了1.8万台矿机订单,价值约2亿元;俄罗斯及其周边地区比特币矿场较多,也是比特大陆的大客户所在地;某知名挖矿企业在本次地方政策出台之后,立即表示将迁移到哈萨克斯坦;短期内将会出现挖矿企业出海潮,即使不全部迁移至能够获得廉价能源的国家/地区,也会提前部署部分业务出海,以降低未来政策风险。这对于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地区来说是一个吸引外资、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好机会。在地域上其实中国并非天然条件最好的,理论上越是靠近北极、南极的地区越占有优势,因为ASIC矿机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散热,所以类似冰岛、西伯利亚地区、阿拉斯加、挪威、瑞典等就天然具备优势;还有一些政策、政治因素影响较大的地区也有机会,比如伊朗。总之,这是矿企、地域的又一次重新匹配的机会。
境内的矿企局面将会得到一些调整,一是矿企背后的参与方、资本构出将会得到调整,矿机组织执行将会更专业化、规模化、“正规”化;二是一些落后的产能将要淘汰出局,一些以往打游击式的挖矿个人、小企业将面临较大压力;三是矿机生态将会“脱虚向实”,往国家工程“东算西数”上靠,往分布式计算、存储上发展。影响比特币算力分布是一个系统的原因,其中包括自然环境、能源形式、矿机生产、矿场建设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长期在算力上占比超过60%,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其中在矿机生产、数据中心建设等供应链上的能力独步江湖,是否可以转外销?毫无疑问是必然趋势。具权威数据统计,中国国内数据中心在两年前数量就已经达到7.4万个、数据中心机架规模已达到227万架、市场规模达1563亿元,这足以说明中国目前在矿场建设上能力的领先。
未来随着中国更多的矿业企业走出去,将会使比特币全球算力在地域分布上更加均匀,同时也会使比特币网络的安全指数更加高。回到中本聪的初衷,去中心化在这种局面下将会更好得到实处。当算力进一步减少对单个国家政策的依赖后,其实是节点更离散分布的结果,当再次出现单个国家/地区强监管时,市场波动不会像这次一样剧烈,所以长远来说,数字货币市场将会更稳健。
另外一方面,本次累计的市场风险很大程度来源于中心化交易所,众多投资者其实和数字货币市场唯一交集就是交易所,其中风险最高的合约交易也大部分来自于中心化交易所。而于此同时,由于用户体验、吞吐量等瓶颈,让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发展得到抑制。虽然发展节奏不够快,但整个交易市场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去中心化期货交易技术层面已经得到验证,越来越成熟;当中心化交易所开展的期货交易面临直接政策影响,越来越多的交易会走向去中心化交易场所;市场成熟度越来越高,市场从业人员的认知程度也越来越好,这一点决定着这个市场将不会萎缩,反而会加速向前发展;从交易介质上来说,由于出入金的管制加强,以比特币储值、交易的规模将会愈发可扩大,从这一点来说,比特币的地位将会更加得到巩固。比特币的资产、货币属性将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行业中地位得到共识更加广泛,尤其在区域分布进一步去中心化后,网络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将进一步降低,对投资者来说,关心的资产存储基础设施的可靠性是进一步得到提升的。
比特币近几年走势图如下所示。
数据来源:OKEX (统计截至到2021-05-28)
比特币是行业的风向标,不难发现,市场有波动,但总体来说是一路向上的。本次短期政策影响对其影响是良性的,长远来看,比特币价值将会越来越稳固,叠加上减半通缩因素,其资产特性会进一步得到体现,相比黄金,数字货币更容易携带和交换,因此可以说数字资产是自带交易功能的资产。这一点,随着全球的认知提升,将会越来越得到共识。
结语
政策驱动矿企加速出海,淘汰落后产能,短期内必然降低算力在本地地区分布,降低中国国内占比比重,一些对数字货币包容度更高的国家和地区将会对应提升算力市场占比,总体来说算力在全球地理区域分布上会更平衡。在算力更平衡的大趋势下,数字货币市场会更稳健,特别有利于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数字资产及其生态。
矿池、中心化交易所格局调整,模式更新,算力离散度提升、去中心化交易所利好,同时去中心化衍生品平台和项目将迎来最大的发展窗口。
整个行业的资产交易、衍生品设计以及其他创新发展更偏重去中心化将会是趋势,必然有利于本着朋克社区初衷,最大程度朝着去中心化生态发展,回归区块链社区共识本质。
无论是数字资产投资,还是项目创新,对于中国国内从业者来说技术门槛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动提高,投资上得做更多功课了解项目本质和技术原理前景才能做出最佳决策;项目创新上,将不得不考虑更多的技术驱动能力,技术创新、社区建设能力将成为更核心的创新能力。这对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是非常利好的,避免了短期内泡沫聚集风险,以及市场走势的暴涨暴跌,也有利于整个数字货币市场创新发展,催生出更多的类似PoW共识机制这样经典而意义重大的重要技术创新和项目。
因此广大参与者不必过于纠结短期内、单一国家/地区的政策和发展状况,理解数字资产市场本质,坚守区块链信仰,围绕去中心化思路创新创业,才是王道。
以上为笔者有感而发,与同行共勉,内容纯属个人理解,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021-05-28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