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传统金融逐鹿Web3:艰难转型 重金收购 但迷雾重重
金色财经记者 Jessy
2023年2月,成立于2021年的虚拟货币交易所VDX(Victory Fintech Company Limited) 开始向香港证监会提起虚拟资产交易平台(VATP)牌照的申请。在未拿到牌照的日子里,VDX开辟了一项业务:为证券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在半年的时间里,VDX接洽了30家左右对虚拟资产交易感兴趣的香港传统券商企业,其中十家表达了合作意向。
根据媒体报道,富图证券的子公司长桥科技已经开始为香港券商提供7x24一站式虚拟资产交易系统解决方案,老虎证券、上海绿地融都有意申请 VASP 牌照。全球自动化电子经纪商盈透证券则通过与OSL的合作,在港推出虚拟货币交易,使其专业投资者客户能够交易比特币和以太坊.......
香港本土券商积极投身Web3相关业务,原因很简单,日子不太好过了。日子不好过的不仅仅是本土券商。香港,作为一个金融高度发达的地区,在二十年前,GDP曾为整个中国大陆GDP的1/5,现如今,已经被苏州赶超。除了证券,其它金融赛道也面临自身的困境,据彭博社报道,因人口外流和劳动力萎缩加剧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困境,2023年香港不动产投资信托表现为全球最差。保险行业因为疫情的三年,也丧失了大批大陆客户。
在传统金融公司看来,Web3成为了一个可能的新的业务增长点,而区块链技术本身或许是对于传统金融技术的一次革新。只是一切做起来并没那么容易。
传统金融的转型
VDX的股东之一,便是香港本土上市券商——胜利证券。
VDX成立于2021年,并从一开始就制定了在香港合规发展的策略 。2020年底,OSL拿到了SFC颁发的第一张涉及虚拟货币交易所的牌照——1号牌和7号牌。这是一个信号,当时几个股东达成共识:香港是一个各方资金聚合的地区,市场足够大,交易所是行业的流量入口,再加上股东有多年的证券行业经验和加密行业的专业知识,合规交易所这个事在香港行得通。
对于VDX的券商股东来说,他也希望能够在合规的金融赛道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香港的金融状况不容乐观,目前传统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相对欠佳 ,如果传统券商不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生存也会越来越困难。
跟着政策跑,能吃到甜头。香港有超过一半的券商是在2015年后成立,当时这些券商想做的是大陆人来香港跨境理财生意。过去跨境股票投资长期处于灰色地带,但是到了2023年年初,政策转向,监管部门严令禁止新的大陆用户注册。而存量用户也面临着监管的不确定性。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原本,港股成交额就大幅萎缩,香港本土券商的日子不好过,据港交所数据显示,2022年一整年,在香港联交所展业的证券公司从638家下降至598家,减少了40家,是至2018年以来的首次明显减少。
对于传统的券商来说,升级他们手上原本就具备的1、7号牌照,便能够从事虚拟货币交易所业务,这将是他们的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又或者是直接和持牌的虚拟货币交易所合作,他们也能从中分润。
在和香港本土的证券公司交流沟通的过程中,VDX的首席营销官Greta yuan发现那些排名100之后,面临着生存危机的中小型券商,在申牌上行动力更强。而那些本身业务不差的券商,则大都选择了观望。申牌是一条比较漫长和繁琐的路,而拿到牌照之后业务的增长是否能够覆盖付出的成本更是一个未知数。VDX估计,在拿到牌照正式展业后的两年,他们能够收回申牌成本,约一亿到两亿港币。
不过,Greta yuan所接触的大多数机构都认为虚拟资产业务在未来是对标股票、基金的理财方向。大家都不想在这个赛道里落后。
正因为如此,一些传统的金融大鳄们,对加密资产的兴趣浓厚。亚太区块链联会主席潘君宇经常和家族办公室一起举办活动,他们感兴趣币圈都在做什么项目,风口在哪里。但是他们也顾虑风险,而Web3做到合规、拥抱监管,或许能够让传统金融的钱安心进入。在虚拟资产信托香港潘渡基金所管理的资产中,就有1/3来自家族办公室。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金融领域的人都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香港老钱遍地。许多家族式公司的掌门人,已处于暮年,对于他们来说,连上一代的互联网,都被他们所排斥,至今还保留着用纸笔记录的习惯。
这是内部革新的阻力,潘君宇有去突破这个阻力的一套逻辑和办法,想要办的事情和传统金融有关,那就花钱直接收购相关的公司,而不是去谈合作。潘君宇现在在筹划一个AI+保险的项目,他直接收购香港的一家上市保险公司,然后跟投了一个AI公司。因为保险公司拥有传统的保险牌照,他觉得,这样这个项目就可以完全在香港用合规方式运营,证监会可以监管。
根据SFC公布信息,目前有四五家在申请VATP牌照,不过类似Hashkey Exchange这样的交易所早已赶在了这几家机构前面,拿到了牌照,并开始展业。香港的合规交易所的市场并不大,竞争其实是相当激烈的。VDX采取B to B to C 的商业模型,希望通过差异化打法来分得香港合规加密市场的蛋糕。
目前港交所市场规模大概四万亿美金。在VDX看来,这样的打法瞄准的正是从这4万亿市场中来的增量机构客户。VDX估算,在牛市会到来的大预期下,未来用户和市场会按照第一年3%、第二年9%、第三年20%的速度增长。在这样的打法之下,VDX的收益将不仅仅来自于虚拟资产本身的增长,还有一方面来自于佣金,另外平台会推出一些虚拟资产相关项目如STO。这样看来,交易所未来整体的毛利率和营收效果会比传统金融产品高很多。
巨头的游戏和成为齿轮的代价
香港中环,传统金融公司的聚集地,这两年,一些加密行业的公司也在这里租住了办公室,比如Hashkey Exchange、Bitget等交易所。任骏菲担任CEO的潘渡基金也入驻了中环,在此之前,她在北京工作。“北京太大了,去见个合作伙伴开车都是40分钟起步”,但是在香港不一样,基金的合作方,如做市商、托管、LP都在同一栋里,走路十分钟就到,一天可以安排四五个会,效率很高。
这其实是币圈逐渐开始主流化的一个趋势。中环开始增多的加密公司,加密行业慢慢开始融入主流金融系统,成为一个齿轮。
而想要成为齿轮的入场费不菲。一个项目来到香港,就需要打定了要合规发展,接受监管。而合规,能在香港立足,其实是个成本极高的事情。潘君宇可以直接花钱收购一家上市公司,而交易所的持牌成本超过2000万美金。行业越来越成为了一个大资本、巨头的游戏。
新火科技的资管项目负责人Vivian在接受金色财经采访时表示:申领牌照要花费比较多力气,因为要跟很多第三方沟通。比如要第三方写评估报告,去和银行、保险公司、云技术的提供方沟通。要跟监管方去沟通,他们要摸底,需要告诉他们具体打算做什么事情,交易所会是什么样子,要上什么币,未来要发展成什么样子。以及未来散户进场了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对于散户的资产保护等等。
这些都需要提交文件,审批也要再等三个月。在牌照下来之前,可以做的币种也不多。在之前的一套流程走下来,已经付出了很高的成本。除此之外,还要养很多研发团队、推销人员、中心负责人。成本很高,这个成本包括金钱,也包括时间。
VDX也表示和币圈传统的加密交易所对比,除掉技术团队外的员工大都在从事合规相关工作。
潘渡基金合伙人任骏菲也向金色财经表示:香港金融的运作体系有明确分工和精细化监管,基金的做市商、托管机构、管理人和券商各自有对应牌照资质。
潘渡目前获得了能面向零售市场的ETF公募基金管理资历,监管对中后台运作的要求和严谨程度也会高于传统私募。任骏菲之前在币圈创业,把运营效率放在第一位,而在持牌后的优先级是合规和安全,很大程度以效率和成本为代价。比如按照规定,对资金来源的反洗钱尽调和投资人背调,产品的持牌托管和三方保险,基金提款必须要三人经办审核等。公司目前很大比例的人员架构是和监管合规相关,如持牌代表、法务、风控。专业人士薪水不低,如虚拟资产交易所持牌人二十万港币的平均月薪。随着香港加密行业发展,人才价格水涨船高。
任骏菲表示市场参与者还要经常保持与监管机构的沟通。比如证监会颁发新政前往往会展开业界咨询,征求市场对反馈的意见是否良好,以及对政策的优化建议。
这种与监管机构的沟通还包括需要接受监管的问询,比如市场如果出现了一些波动,监管的信函就会到达,持牌的机构们需要回复监管如:市场波动的原因,公司的风险敞口、波动是多大,未来如何避免这样的情况等等问题。
曾经习惯了币圈节奏的创业者们来到香港被要求“慢”下来。但也感受到了一些传统金融的好处,之前在币圈投项目,其实并不透明,而现在则能看到更多清晰的背后信息。 拥抱监管后有让人踏实的一面,长期“漂泊”的币圈人,其实在追求这种踏实,希望能够在阳光下做生意。一位匿名采访对象向记者表述他的观察“香港肯定不会允许割韭菜的项目,但是你可以去别的地方割完了,完成原始积累再来香港。现在你看到的在大会台上坐着的那些人,之前不也都是割韭菜的,只不过现在在洗白自己。”
香港会是RWA的宝地吗?
在合规的大方向之下,RWA似乎成了十分适合在香港发展的赛道。香港政府也确实在这一方向着力,发行了私有链上的绿色债券,积极推动着数码港元的进程,而根据香港政府近几个月的发声也预示着未来的一种趋势:针对STO和RWA,或不再像以往一样把他们定义为复杂商品,这就预示着这些产品将从只对专业投资者到面向散户开放。
更多传统金融圈的人也把目光投向了香港,RWA是和传统金融相关性最大的,也是他们最擅长的领域。香港的加密热度一直未减,我停留在香港采访那段日子里,同一时间段内,就有三个规模超过500人的活动在香港不同地区举办。在香港大学内的一场行业大咖分享大会上,到场的人数就超过了千人,我正是在那里,遇到了很多试图从传统金融转型到Web3行业的创业者,他们大多选择了交易所或是RWA赛道。
我在这里碰到了一位曾在国内从事互联网金融行业,现在投身RWA赛道的创业者Joe(化名)。在国家政策的变化之下,留给原本互联网金融的市场的空间变小,他开始了在Web3行业的创业。
他的公司所做的是为基金管理人做资管协议,公司总部设在加拿大,他来香港考察了一圈,否定了他们的项目来香港注册公司落地发展的想法。
在他看来,对于香港政府来说,这一系列的动作无非是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钱来到香港,提升香港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他这样理解香港的定位“香港赚的钱实际是收一个大陆和海外的双向过路费,当全世界要投资大陆时,钱在香港停一下;另一方面则是大陆的资本在香港成立主体,把钱投资全世界。”
正是因为这一比较特殊的地位,香港一直有着重要的政经地位。对于香港来说,底层资产的上链,能够促进的便是该资产的全世界流通,降低的是金融进入的门槛。不过,目前绿色债券仅对香港市民开放。
Joe在香港考察了一圈,对于香港发展RWA的发展前景存疑:“世界通过香港web3投资中国,未来可能会看到香港的证券、股票、地方债等等token化,但是这个事情能不能成主要还是看大陆是不是足够牛逼,能否生产足够优质的资产。事实是现在大陆的经济还没有以前好。”他把公司注册在了加拿大,对于香港并未抱有多少期待。对比下来,他觉得加拿大的营商环境更好。同样的,他也不看好香港的RWA的发展,这里即没有优质的底层资产,美国也限制对于香港的投资。
而在他眼中,区块链只是对于传统金融的一次技术的升级。重要的还是金融产品和底层资产本身。就公司本身而言,他更希望能为公司选择一个司法和政治更稳定的地区。
和Joe做了类似选择的,还有一家位于深圳,专注区块链技术开发,Defi协议搭建的小团队。虽然他们公司被行业内的朋友拽着去数码港注册了公司,但是他们并不准备去香港办公,“没有那个必要”,甚至,团队的CEO还打算把在中国大陆注册的公司注销掉,这些实体的公司在他看来都会招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在Defi的叠乐高游戏中,并不需要和现实世界产生联结。